本文授权转载自“华高莱斯”(id:RL-CONSULT) 2018年9月28日,第八届全国副省级城市规划院联席会在青岛举行,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在“空间·城·乡——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与城乡融合”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新经济下,城·乡空间规划新思维》。 现将李忠先生演讲全文发布,以飨读者。由于篇幅较长,将发言全文整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下篇: ↑连接上篇 用“社交导向” 引导交往界面的城市更新 什么叫社交导向呢?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叫《爆裂》,它是MIT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写的,在这里面他说我们未来的城市会有三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第一个叫不对称性,即少数人可以颠覆一个大的机构。就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NASA没有做成的火箭可回收,被埃隆·马斯克这种人做成了。 第二个叫复杂性,今天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是综合的,而不是单纯的。即没有人可以解决自己行业内的所有问题。如果了解诺贝尔奖就会知道,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用自己的物理学知识解决了化学中的冷冻电镜问题,从而为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更好的发展。现在的科学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三个叫不确定性,即没有人能精确的预测未来。例如在1889年,爱迪生说:“折腾交流电是在浪费时间,人们永远也不可能使用交流电。”这种预测事后被证明都是错的,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要应对这种变化,未来的城市需要跨界交流。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弱关系。很多与你专业门类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的人,往往能给你更多的启示。 如果观察创业的年轻人,假如有三个年轻人来自相同专业、班级,并且同为老乡,那他们创业一般是成功不了的。道理很简单,三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一样的,无法给彼此带来启发。所以在美国,创业往往是“老带新”,经常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年轻人,中年人负责经营,年轻人负责技术。因为年轻人接触最新的技术,但是不知道市场运作,而中年人具备市场经验,懂得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弱关系。 而要形成这种弱关系的话,今后的城市规划中要强化三类交往界面,就是商务社区、街景重构和界面再造。 01 什么叫商务社区城市呢?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和一起生活的人共同工作,和共同工作的人一起生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HafenCity,即汉堡的港口新城。汉堡港口新城是欧洲最大的老旧工业仓储区重建项目,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这里既有改建,也有新建,其中新建建筑面积超过232万平方米,是欧洲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既保留了具有城市记忆的元素和建筑,同时新增了很多内容,现在已经进行的很成功了。截止到2017年,已经有超过40家大公司,总计约730家企业进驻港口新城,对于目前并不景气的欧洲来说,是很难得的成果。 港口新城的成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第一是港口新城在建设中采取了功能混合的布局,实现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的平衡。并且这种功能平衡并不是在板块内部做整体规划的大平衡,而是在组团中实现小平衡,即一栋建筑可能就会包含多种使用功能。在总的规划用地中,办公和商业用地53%,居住用地33%,其他的配套设施占14%。在港口新城中很多地方都是“下店上宅”的模式,功能平衡也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港口新城的逻辑并不是让开车更方便,而是让大家不开车,尽量选择走路上班。 在工作、生活、娱乐、学习的无缝衔接中,港口新城还强调了宜游城市的打造。宜游城市不是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是依靠门票赚钱,而宜游城市是让居民的生活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拉动人气。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就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这里并不收门票,但这里其实也是个可以参观游览的地方,这就是宜游城市。 港口新城的空间规划遵循了 “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可停留的地方皆可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的理念,鼓励人们在这里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港口新城成功的第二大原因是促进了邻里间的交往。采取的措施就是我国现在提倡的,即“小街区密路网”。在小街区密路网中,虽然所有的楼都是在一个时期建造的,但所有相邻的建筑都采取了不同的建筑外观,因此看上去并不是快速建起来的。在德国、荷兰、丹麦和英国的新城建设中,这个已经成为惯例,以求表现城市的多样性。 此外,港口新城还压密了街区,形成了“600米步行可达”的地铁站点格局,同时形成广泛的、无处不在的步行道,进一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种,商务社区城市。 02 街道是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骨架,我们现在的街道,主要都是车行的,中国人现在也并不重视街道的生活。随着马路不断拓宽,我们的街道生活是不断减少的。但我认为今后的规划中会越来越重视街道和街道生活。 首先,如今的中国正逐渐从“院落民族”向“街道民族”转变。不同于欧美文明是由游牧文明进化来的,中华文明是由定住文明进化来的,所以过去中国人非常重视庭院生活,不喜欢街道生活。但在欧洲就不同,越在大街上的位子是越受欢迎,实在找不到外边的位置,就找一个靠窗的位置,而中国人是一定要在室内就餐的,有时还需要包间,这是中国人和欧洲人非常大的区别。 但是,现在中国人也开始重视街道生活了,这里面包含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饮食中动物蛋白摄入量的增加提升了人们的抗寒能力,以前大家冬天要穿棉裤和绒裤,现在有秋裤打底就行,甚至现在还有人认为秋裤都可以不用穿了。第二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受到西方的影响。过去中国人是以家庭为中心,要和父母一起吃饭,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像老外了,更重视和朋友的聚餐,而这种公共生活一定是伴随着临街餐饮和街道咖啡的增加。第三个原因,是有一个特殊事件加快了中国户外生活的进程,这就是2003年的“非典”。非典使得人们不得不把很多在户内做的事转移到户外去了,促进了户外生活的推广。 此外我们还会发现,目前中国也为户外生活进行了舆论基础的准备。最近所谓高铁上的占座男、占座女事件被公布的越来越多,其实这种在高铁上违法占座的人过去也有,但为什么现在曝光了呢?以前中国人是比较重视私德,谁不太孝顺是个很大的事,但在外面是不是遵守交通规则,一般不列为评判人的一个标准。但是现在,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公德了。 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新探索街道空间的设计,而在中国,也有更多的城市在进行尝试。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上海市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在这个导则发布之后,南京、广州、昆明也发布了街道设计准则。 现在街道生活变得越来越受人欢迎,还表现在中国在城市管理上做出的开放。以前城市中是绝不允许流浪艺人来表演的,但是现在在上海、成都、深圳、杭州、广州都出台了一种试点政策,叫“持证上岗”。要求所有的流浪艺人,做到“定时、定点、定式”,即:不做经营场所的要求,只做经营场地的要求,同时规定了演出时间,而定式,就是对演出形式进行规范。街头艺人的出现,也说明现在的街道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街景重构,这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一定会被大幅强化。街景重构就是丰富街道功能,重塑魅力生活。 ◇ 案例|上海大学路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的大学路,它靠近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上海街道建设领域的标杆。这条大学路是上海唯一一个深夜书店的驻扎地,被评选为上海12条最美丽的街道之一,其他被选上的街道都是老上海的街道,只有这条是新建的。 大学路上的很多举措被《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引为例证,比如街道右边的两米是设施区,把很多东西都规范在这个地方,中间的三米是步行区,左边的三米是外摆区。其中外摆区经过了很多部门间的协调,摆设的桌椅也是经过管理设计的,不仅没有使街道出现脏乱差的现象,反而提升了城市魅力,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青春友好和社交友好的街道典范。 由于大学路周边高校众多,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进行墙绘、壁画等形式的艺术创造。现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很有魅力的街道设计,很多人会拿着相机来这里拍照。此外大学路上的自行车停靠桩,还有休闲座椅,也都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并且这里的景观设计也非常强调现代感。我相信在之后的规划中,类似这样有魅力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多。 现在有很多人到大学路来,这个地方成为了读书人最喜欢的,也就是 “大学路是知识工作者工作、学习、寻找灵感的好地方”。像大学路这样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能吸引优质的知识分子在一个城市聚集的利器,这就我们所说的街景重构。 街景重构中包含有三大手法。 第一种手法叫趣味化。就是将街道从一个只是走路的空间,变成一个可以活动的空间。比如美国的弗兰克林市做的一个城市艺术,将停车位改为公共休闲空间,使街道成为可以休憩的后花园。我们都知道小型停车场,现在美国有一种叫小型“停人场”(Person Parking),就让大家坐着在那休息,这是一个非常受白领们欢迎的场所。 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还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就是把集装箱蓄水做成游泳池,放在街道,让街道成为运动场。这类的设计其实都在提醒大家,街道除了走路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后来有人发现,只要做过这类活动的地方,街道的通过性都会降低,而活动性都会增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引导。 第二种手法叫做时尚化。时尚化的样板街道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叫做快闪。规划师很多都会觉得这个快闪更多是一种商业的行为,与规划无关,我想说不是的。快闪行为的本质,是同一城市功能,能够进行分时段的使用。比如Coco Chanel想要卖一种包的时候,并且知道这种包一经销售就会在某一时期被自己的粉丝抢光,那就没有必要开设一个大店铺,而是可以在网上通知所有Coco Chanel的粉丝,然后让他们到这里来排队购买,之后就可以撤店了。 再比如说,有一位教授出了一本书想做一个发布,就可以在公园中竖起这个牌子,同时用互联网告诉大家,我下午四点钟开始搞个粉丝见面会,六点钟就结束了,完全不用租一整天的场地。当活动结束以后,这里可以重新恢复成一个公园。 这其实对城市规划是一种挑战,以前我们都知道某个地方要做一个功能定位,现在可能是同一个功能空间,会有好多个功能定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闪对我们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 第三手法叫做社交化。社交空间对于副省级城市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与之前我们所讲的话题结合起来,宜游和社交化都是为了让一个城市空间显得热闹,热闹就是我们所说的熙攘度。熙攘度是非常重要的,丹麦有一位建筑专家,叫扬·盖尔,写过一本书叫《交往与空间》。在这本书里他有个核心的观点叫做,“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不是来了人才显得热闹,而是显得热闹了才来人的,如果老是冷冷清清的,就永远来不了人。 我给大家做一个对照,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曾经饱受争议的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其实如果去统计会发现,鄂尔多斯康巴什的人并不少,只不过城市尺度太大,哪个地方都显得人不够多。但反过来说,为什么厦门这么有吸引力,就是因为厦门,尤其是湖里区和思明区,什么时候到那去都显得是人山人海的。 “人往人处走”是一个永远的逻辑,这个规律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案例。如果大家去过成都的宽窄巷子,就会发现窄巷子永远比宽巷子人多,越是有人挤,大家就越会到那个地方去。 所以如何制造熙攘,现在是西方很多城市要研究的事,他们会让所有的人都到户外来,叫“包子有肉都在褶上”,然后做一个多层次的交流空间,这叫人性化的城市。 这其中,首先有第一级交往空间,用于承载大型公共活动。这些大空间中还会设置小空间,比如一些改造过的广场,都是把一个广场从大分到小,原来几十个人都显得空旷的,现在有十几个人就能显得热闹。 还有第二级交往空间,用于承载一些小型的聚集。第二级交往空间中还要设置一级座位和二级座位,让大家尽可能以更舒服的形式坐下来,显得人多。扬·盖尔研究中发现一个躺着的人,比两个坐着的人或者比四个走着的人更能显得有人气。只要有人能够躺在这个地方,就会显得这个地方又安全又有人气。西方很多城市非常注重研究如何能让大家坐下来,甚至躺下来。 此外还有第三级交往空间,是道路交往空间。这其中会做很多“会面碗”,当有两个人要见面时,他们可以约定在哪一个会面碗里去见面,这都是一种用城市街道来鼓励交往的手法。 03 什么是界面再造呢?就是我们看到的技术将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城市。现在有很多人去做未来的城市形态预测,但是我认为现在预测得最准的反而不是一个学规划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 主任Carlo Ratti。他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城市看起来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就像古罗马也没有和当今城市有多大的差别一样。” 我见过很多人预测未来的北京、未来的青岛会变得跟外星人的城市一样。但是这个事儿并不会发生。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加反思的是过去有那么多青岛的里院我们没有留住,过去的老北京我们拆了太多的胡同。在这种反思的主潮流之下,我们不可能再进行那种大规模推倒重来的建设。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的城市和再过50年看到的城市,在外观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城市的更新改造会成为一个主题。就如同对照今天的纽约和50年前的纽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这是一种更环保的逻辑,而不是“推到重来”的逻辑。咱们的规划之所以遇到挑战,也是因为咱们过去更习惯于干“推到重来”的这种规划,现在却要反过来去干这种外观不怎么变,但要现代化提升的规划。 外观没有变,不见得没有进行过现代化改造。美国第一次参加海湾战争是90年代,第二次参加海湾战争是21世纪初,两次海湾战争中都派出了一种155毫米的自行加榴炮,这两种炮从外观上看没有区别,但是在十年内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是在第一次参加海湾战争的时候,这个炮从停下来到打出需要近半小时,第二次海湾战争从停下来到打出第一发炮弹只需要不到一分钟。这就是信息化的改变。 我们的城市也是这个样子。Carlo Ratti说,“未来所改变的是我们感受、体验城市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出行、旅行的角度来说。在未来的十年中,无人驾驶将会给人类的城市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说未来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无人驾驶这方面对我们城市的冲击将会比其他任何因素都大。在无人驾驶浪潮之下,比如说深圳、杭州,都在进行无人驾驶示范区的建设。 但是我要说的是,无人驾驶对我们的改变将比我们估计的还要大,它会从两方面改变我们城市的界面。第一,是它会提供一种新的移动交往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无人驾驶还是三级无人驾驶,就是司机需要集中注意力盯着前方,而且手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的。但是我们将来的无人驾驶将会变成五级无人驾驶,即:人可以完全解放双手和双脚。 2016年特斯拉出过一个无人驾驶车的事故,驾驶员是一名前海军陆战队的老兵,在事故中给撞死了。当人们去事故现场的时候发现,他的车里正在播放《哈利·波特》的电影。这个事其实责任不在特斯拉,在于这位驾驶员自己。因为这个车在设计的时候只达到了三级无人驾驶,三级无人驾驶要求驾驶员一定要保持注意力,手不能离开方向盘,一旦出了紧急问题要人为紧急处理。但是五级无人驾驶,是由车辆完成所有操作,人类驾驶员无需保持注意力,也不需要方向盘,也不需要油门,什么都不需要,因为这种车能够进行厘米级的定位。 在无人驾驶方面,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和传统的车企,像谷歌、奥迪和宝马,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巨额投入。他们的定位技术现在能精确到厘米级,厘米级是什么概念呢?如果车要进行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在卫星上已经要考虑到狭义相对论里面的时间延迟现象和广义相对论里面的空间重力场扭曲现象,那种误差都要考虑到才能进行厘米级的定位。 而一旦有了厘米的定位,车就会变另一个样子了。2017年在拉斯维加斯CES展上,有一款无人车是唯一一个被请到了中心北馆的中国车。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类跨时代的设计,它把车设计成了一个移动包厢的样子。开发这个车的公司叫做驭势科技,CEO是吴甘沙。 他就想了一个事,无人驾驶将解决的是你在路上的时间将如何消费的问题。一旦进入了五级无人驾驶,车不需要驾驶员,就不用再是传统的两排座了,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娱乐交往空间。比如说你是一个喜欢下围棋的人,下了班我们可以叫上一辆围棋车,咱们一起下着围棋就回家了;也可以是一个孩子的交往空间,孩子一边做做作业就回家了;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商务谈判空间。 那么如果有了这种无人驾驶汽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有可能我家原来住在离市中心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但是有了无人驾驶汽车,我一定要把家搬到离城市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影迷,一部电影刚好是一个半小时,这样每天我就能把我一天中最无聊的时光变成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早晨起来,我叫来一辆带早餐的看电影的车,看一个半小时电影去上班。下了班我再叫一个带晚餐的车,再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回家。 这就变成了一个最最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在这个车上看电影,可以在这个车上洗桑拿,可以在车上干你所有想干的事情。这样一来,汽车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目的地。我说的这个事丰田现在正在做——在丰田“调色板计划”下,无人驾驶功能车能够适用于各种功能,包括物流、运输、餐饮等,甚至是酒店房间或移动商店和办公空间。这样一来我们的城市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再往深层里想,它将释放我们大量的城市空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汽车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了。我们每个家庭的私家车其实是最浪费的资源,一天顶多开2个小时,而它停要停22个小时,也就是它只发挥十二分之一的作用。并且在这个时候它还要占两个地,家里占一个地方,上班占一个地方,如果你在其他的空间使用它还要占地。 在这个逻辑下,普华永道预计,在未来无人驾驶时代,行驶车辆数量将减少99%,因为它接完你又能去接别人,估计整体汽车将从2.45亿降至仅240万辆。而且私人和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界线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你这个车难以说清楚是私家的还是公家的。这个时候最能解放我们的一个事就是车就不用跟着我了。当车不用跟着我了,50%的停车场停车位数量就会减少了。 汽车一旦是私人拥有的,它是非常不经济的。现在的美国,有很多人觉得像洛杉矶那样的城市好,有一个市中心还有很多的大House。但是如果你住在洛杉矶你会发现,洛杉矶每一个小商店前面没有足够的车位是做不了生意的。因为它那里是没有公共交通的,都是开私家车来的。更典型的是美国的休斯顿,休斯顿是美国德克萨斯州最爱开车的地方。数据显示,洛杉矶有13%的土地用于停车,而休斯顿每个居民的停车位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30个。 这些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只要能把这个空间给空出来的话,我们以后也不需要这么宽的马路了。类似十车道的马路设计,其实是考虑了两个事儿。第一个就是车太多,第二个是人的定位技术没有那么好,还是要留下一定的缓冲空间。 但是自动驾驶技术最危险的是无人驾驶汽车和有人驾驶汽车混合在路上行驶,就是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了,人也还在那里开车。如果都变成是自动车和自动车,那就是一个电脑控制着所有机器,他们可以进行厘米级的定位,那会儿就不会出事了。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拥堵是相当有名的,他们已经开始对城市进行“整容”了。在无人驾驶汽车趋势下,他们整个为无人驾驶做了城市规划——《畅想佛罗里达州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交通和土地利用》。这里面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第一个就是原来很多Shopping Mall中间围得都是停车场,现在当这个停车场不需要了,Shopping Mall就会完全变成人的步行,车放下了人,就可以走了。再加上刚才说的购物都是扫码就送到家里的模式,那就更加不需要车了,周围的停车空间就都可以还原为绿地了。 第二个变化就是可以优化车道。现状是六车道,到了过渡期就可以把它压缩,多了自行车空间出来,再到成熟期,就可以更加压缩,因为中间那个栏杆也不需要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只要给它设置一个电子信号,对于机器人来说它就是栏杆了,就不要进行跨越了。这样一来,每一个城市都能多出一条街道来做人行道,像之前说的上海大学路那样的,有很多外摆空间的街道也就更多了,这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能看到。 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交导向会导致的城市界面的更新。 用“场景驱动” 引导产业布局的城市更新 什么是场景驱动呢?现在我们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其实科学技术还是一种生活力。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现在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从保障供给变成创造需求,我们的消费从过去的柴米油盐变成了吃喝玩乐。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是,科技的诞生地会从生产要素聚集的工厂变成生活要素聚集的城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举3个例子,分别为问题的激发场,技术的试验场和场景的驯化场,将来我们的城市和科技产业的关系,会有3种模式,分别对应为嵌入式、延展式和再造式。 首先是嵌入式,今后我们很多城市的旧城更新,是可以改造成科技园区的,比如西安、武汉、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等,这些有大量城区中心需要进行改造的城市,都可以直接做成一种模式,这个模式叫“硅巷”。 ◇ 案例|美国纽约硅巷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Silicon Valley,即我们熟知的“硅谷”,其实现在美国发展最快的地方叫Silicon Alley——硅巷。我们都知道曼哈顿区的下端是华尔街,上端是联合国所在的中城区,中间有两个比较发达的区域,一个是苏荷区,一个是熨斗区。就在它们的中间有个最不发达的区域,就是硅巷。现在,这里已经吸引了很多从硅谷到东部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繁华的纽约生活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这群人到这个地方来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对比:硅谷是高科技的郊区,相对成熟,技术性更强,而硅巷是大都市中心,新兴趋势,应用性更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